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大山里闯出幸福路——通化市脱贫攻坚亮点采撷

    信息发布者:hebdgbdjly_b53d48i1wcb
    2019-05-17 16:31:34   转载

      初夏时节,记者对通化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走访,王玉林家是第一站。

      面对记者,王玉林老人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

      快进屋,喝口水,歇口气儿。老人把记者让进屋里,坐在炕头上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王玉林今年78岁,是通化市柳河县安口镇良种场村村民。他和老伴儿身体都不好,没有劳动能力,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光伏分红,我俩分了1600元扶贫包保单位给了猪羔子,出栏赚了2000多元今年又给我们送来两头小猪,好好养着,争取再卖个好价钱村里种的大榛子,到年底我们还能多一笔分红去年我和老伴住院7次,医药费4万多元,政府扶贫政策减免了95%

      王玉林掰着手指头,叨咕着自己的各项收成和享受到的扶贫政策,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这幸福的笑容,不只绽放在王玉林的脸上。一路走在通化市脱贫攻坚战的最前沿,记者采撷一个个镜头,记录下一个都不能少的种种幸福瞬间

      镜头一:脱贫只是第一步。如何不返贫?我们有长远打算。

      在良种场村外不远处,安口镇人大主席初晓梅领着记者来到一片坡地。

      脱贫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到不返贫?我们有长远打算。初晓梅说,这片地大约有6000多平方米,我们要在这建设灵芝基地。

      根据当地现有的资源和成熟的技术,我们投资70万元,要在这里发展松杉灵芝1.3万桩。项目发展周期为3年,预计3年可实现收益18.3万元。初晓梅指着脚下这片土地满怀期待地说,除去产品收益,整个种植周期需要的人工,我们都优先考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全镇只要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都可以到这里来打工,除了分红以外还可以挣一部分工资。他们在这干活,每天都会有近百元的收益。柳河县原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剑光告诉记者。

      午后2点,山风渐起。

      今春雨少,呼啸的风卷起阵阵黄土,但罗通山镇人大主席张明路顾不得掩上口鼻,指着漫山遍野的果苗说个不停,兴奋不已。

      这里是柳河县罗通山镇自立村的黑果花楸种植基地。去年5月,村里种下5.5万株果苗,今年又补种了1000多株。整个栽种过程中,施肥、除草等工作都优先使用贫困户。

      估计明年能挂果,到了后年盛果期,一亩地能产1000斤,这100亩可就是10万斤。张明路吐了吐嘴里的土,笑着说,一家公司已经跟我们签订了收果协议,保价一斤2元,到时大家就等着分红吧。

      在黑果花楸基地旁不远处,是自立村另一扶贫产业——养鸡场。

      一排排现代化的养鸡厂房,温暖适宜的温度,一群群刚出蛋壳的小鸡,或三五成群在一起玩闹嬉戏,或各自找个角落休憩。这里的3栋鸡舍共4500平方米,年出栏50万只。建鸡场我们前期投入了500万元,发包给了一家企业,年收73万元的租金,回报率还是很可观的。张明路说。

      镜头二:因地制宜,方称精准。

      走进集安市花甸镇东沟村,在吉林省百翁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酒窖里,酒香扑鼻。

      东沟村支书张秀峰正和10余名村民用轱辘马子(矿车)将几大桶酒推进酒窖的巷道深处,然后合力将酒倒进酒坛里,等待封口。

      这酒在窖里藏个十年八年,升值空间老大了。张秀峰用手抹去额头上的汗,高兴地说。

      弥漫的酒香,带来的是希望的前景。

      东沟村是通化市73个贫困村之一。这几年,为了帮助村民脱贫,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们想了很多办法。短期效益有了,一大批群众告别了贫困,干部们现今将工作重点放在能创造长期效益的项目上。于是,开启了东沟村壮大集体经济,提升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的新时代。

      东沟村选择酿酒项目,是瞅准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原来,村里有一座停产多年的硼矿,矿洞内部设施基本完好。建厂之前,村委会征得矿主同意,无偿使用矿洞储酒。

      2018年10月20日,在东昌区科文广场举办的通化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东沟白酒首次亮相就获得无数好评。

      东沟村的产业不只有酒,还有百合、贝母、黑果花楸、蔬菜大棚、果树、葡萄等项目。作为扶贫产业,这些大大小小的项目都在积极推进中。

      因地制宜,方称精准。东沟村第一书记刘全武说,东沟村人多地少,所以我们还要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今年,东沟村打算拿出200亩耕地来种高粱,这样一方面能解决部分酿酒原料的来源,一方面也能帮助村民缓解卖粮难的问题,让扶贫产业惠及更多群众。

      立足当地农特产业传统优势,通化市主推绿色种养业和山区特产业,作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主渠道。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突出调减玉米,调优水稻,扩大畜禽养殖,增加经济作物,积极扶持贫困村和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发展市场前景好的农特产业项目。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73个贫困村发展中小药材2854亩、精品果蔬1112亩、食用菌340万袋、其他经济作物1729亩,有力牵动了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

      镜头三:国家政策好,还有干部们和我一起奋斗,这日子想不好都难!

      作为柳河县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如今的向阳镇五凤楼村里,笑声阵阵。

      一脸笑模样的马长莲精神饱满,怎么看也不像是肺癌晚期患者。她家里也收拾得干净整洁。

      5年前,马长莲被查出肺癌,医生说也就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马长莲的这场大病耗尽了家里的积蓄,一家人成了低保户。可这家人并未因此抱怨,而是积极奋斗。今年,丈夫张玉宾想发展贝母种植,驻村干部就帮他联系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还介绍他学习其他农业技术。憨厚寡言的张玉宾除了耕种自家的土地,还在周边打短工增加收入。

      最让马长莲高兴的是,她的医疗负担大为减轻。现在去医院检查、住院可以说基本上就是拿个吃饭钱了。国家的政策、丈夫的奋斗,让她满怀希望。

      更可喜的是,几年过去了,马长莲的病再也没有复发过。简单的家务活,我现在都能慢慢干。她很开心地告诉记者,我现在还能跳广场舞呢!

      吃过早饭,已经64岁的王晓常打开电视收看新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提起脱贫,王晓常笑呵呵地说,国家政策好,还有干部们和我一起奋斗,这日子想不好都难!

      几年前,患上膀胱癌的王晓常一下子坠入困顿中,原本就不宽绰的家境变得入不敷出。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王晓常也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红利。

      驻村干部和王晓常一起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18年,王晓常和老伴耕种土地收入1万多元,集体项目分红2000元,农业直补900多元,低保收入3000多元,还领取养老保险金1031元,再加上在外务工儿子补贴的6000元。如今王晓常和老伴的收入已经远远超出了贫困线标准。

      可是,王晓常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觉得自己需要继续努力奋斗。干不了重活的他从山上采回野生五味子,在自家院里尝试人工种植。他还养了牛,打算采用母牛产小牛的方式来增加收入。王晓常这个人是想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脱贫,而不是一门心思等靠要。提起王晓常的那股劲头儿,一位驻村干部感叹不已。

      在村民王海玉家里,记者看到墙上贴着不少他写的打油诗。别看文化水平不高,但王海玉可是村里有名的农民诗人。

      国策惠民官劳苦,百年草房变瓦屋。昔如泥窖天降冷,今胜暖春党赐福。指着墙上的这首打油诗,65岁的王海玉讲起了自己的脱贫故事。

      王海玉从前住在一栋四壁透风、历史超过百年的老房子里,但患病的他和残疾的老伴已无力改善居住条件。2017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他置换了一间85平方米的瓦房。虽说不是新房,但屋子翻修一新,王海玉再也不用为居住问题发愁了。他的新家地势低洼,土质不好,干部们帮他垫好了前院,王海玉自己则把后院地下1米深处的好土翻上地面,准备今年多种些大白菜。

      在王海玉家的院门上还贴着他自己写的对联:精准扶贫政策好,华夏协力奔小康。横批:中国真好。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